后记
把这本书写成现在这个样子,并不是我的初衷,尤其是上部的故事,完全颠覆了我的初始计划。
众所周知,中国航母“辽宁舰”并不是一艘纯正的“中国血统”的航母,它是在乌克兰报废航母“瓦良格”的基础上续建而成。2013年初,我奉命撰写“辽宁舰”的报告文学。因为“辽宁舰”和“瓦良格”有“血缘”的关系,所以就不能一点儿不写“瓦良格”了。我本来是计划在书中用一章的篇幅介绍一下“瓦良格”的,没想到随着采访的深入,有关“瓦良格”的故事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,远不是一两万字可以容纳,于是我决定单独为“瓦良格”的中国之旅写一本书。
我最先采访的是大连造船厂原副厂长唐士源,后来又采访了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原总工兼军工局局长胡基政,我准备写中船重工集团公司是怎么把“瓦良格”拖回来的。所以先写出来的是本书的后半部分,即现在的下部《艰难归途》。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,邵淳、吴宇、吴巍、张勇等人的故事一点点浮出水面,而我原来心目中的那个“航母英雄”徐增平则开始一点点下沉。我发现前期购买“瓦良格”的故事很丰富,于是决定将此书分为上下部来写,于是增加了上部《购买航母》。后来我又采访到高增厦、戴岳、黄平涛、马鸿琳、宋家慧、华寅生、姜凤鸣、崔正雄等人,更加丰富了全书的内容。
在此之前,报刊和网络上出现的那些关于“瓦良格”的文字,大部分我都浏览过。我曾经天真地认为,徐增平是引进“瓦良格”航母的不二功臣,他的“权威发布”绝无不实;“官方”没有人出来说话,是因为有些内容不便公开。当我采访过几位重要当事人之后,我发现围绕“瓦良格”所发生的故事非常复杂。这个项目时间跨度漫长,涉及到国家、军队、国企、港商等方方面面,任何一方当事人了解的都是局部的情况,他们只能说清自己参与的那一阶段、那一部分工作,无法还原整个事件的发展、运作过程。鉴于这个项目的特殊性,确实有一些“体制内”的参与者在没有得到“官方”许可的情况下,不便对外发声,使得不受“官方”束缚的香港商人徐增平的“独家发布”具有了无可替代的“权威性”。
自从有了互联网以后,百姓获得信息的渠道多了,但被蒙骗被“忽悠”的机会也多了。因为网络是个相对自由的地方,鱼龙混杂,什么人都有,说什么的都有,就“瓦良格”而言,也是如此。该事件的某些“当事人”,竟也信口开河,胡言乱语,比如同一件事情,只讲成绩,不讲劣迹;说法前后矛盾,很多东西无法印证。有些网友则偏听偏信,不负责任地乱发议论,把一件好端端的事情,搞的乌烟瘴气,扑朔迷离。正如马克·吐温所说: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,谎言就能走遍半个世界。
因为有这样一些现象存在,使我在写作这本书时,心中平添了一种使命感和神圣感:作为海军作家,我不能让某些人把中国航母的历史搞乱了!
为此,我花费了5年的时间来追踪采访参与“瓦良格”项目各个环节的当事人。我要还“瓦良格”一个本来面目,不然任其误传,以讹传讹,有关中国航母的历史就会被歪曲,将来就会成为一笔糊涂账。
很多人都知道“瓦良格”是徐增平从乌克兰作为废钢铁买回来的,至于其他人的事迹,几乎无人知晓。而且围绕“瓦良格”项目所发生的故事,迷雾重重,我一层层剥茧抽丝,终于一步步走近真相。这时,那个“航母英雄”的高大形象轰然倒塌,一大群真正的“航母英雄”则渐渐丰满、高大起来。
实际上,“瓦良格”项目是一次接力长跑,徐增平跑的只是其中一棒,他之前还有刘华清、贺鹏飞等人。徐增平跑得不好,不仅速度慢,还屡屡“犯规”。如果说徐增平是违反了比赛规则,那么邵淳和吴宇参加这场接力赛就是“严重犯规”。只有吴巍和张勇身份“合法”,特别是张勇,动作比较规范,老老实实地跑完了前半程,直到国家出手接下最后一棒,由胡基政、牟安成、唐士源以及马鸿琳、宋家慧等人跑到了这场接力赛的终点。
由此可见,不是我要把此书写成现在这个样子,是事实逼着我不得不这么写。
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可以看出,任何一件大事,都不是某个人做成的,而是靠历史的合力。“瓦良格”项目得以成功,也是靠历史的合力。这才是真正的唯物史观。
近年来,围绕“瓦良格”项目的纷争太多,其中的是是非非,一般人还真说不清楚。我算是一个比较了解情况的人吧!我花了5年时间来了解这件事,应该说还是挺认真的。同时也说明了这件事的复杂程度。
邵淳说:“瓦良格”本来是个挺好的事,现在都变成“狗血剧”了!
的确如此。北京电视台《档案》栏目于2017年4月24日播出的《航母梦圆“辽宁舰”》和山东电视台《五湖四海山东人》于2017年8月19日播出的《徐增平和中国第一艘航母》就是“狗血剧”。两片违反新闻原则,篡改历史,虚构故事,颠倒黑白,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段,吹嘘徐增平,抹杀其他人和“国家队”的功劳,造成了很坏的影响。难道我们能对这种情况熟视无睹,听之任之么?是可忍,孰不可忍。
不管这些“剧情”怎么“狗血”,最后总会有个结局。这个结局应该是清爽的。不能让“狗血”进入历史。
我知道,这本书的出版,可能会“得罪”一些人,“伤”到一些人。比如,曾经被一些媒体誉为“红色资本家”、“香港爱国商人”的徐增平先生。因为在我这本书中,他的形象与以往他出现在媒体上的形象出入较大,甚至是颠覆性的。
我已经当了40年专业作家,出版了20余部文学著作,在文坛上也浪得了一点虚名,如今年纪大了,对某些虚的东西兴趣大降,更希望写一点真实的有“历史感”的作品。这本书就是我想写的那种。为了厘清被人搞乱的中国航母的历史,为了还原事件的真相,我确定了一个原则,真实情况是啥样,我就写成啥样。我一辈子坚持与人为善,这次也没想要跟谁过不去,作为记录历史的人,为了向历史负责,宁肯得罪今人,不能“得罪”后人。也不妨当一回“恶人”。
有人担心我会因此惹上官司,我说:不怕。我曾经写过4本关于律师的书,两本关于监狱的书,多多少少懂一点法律,另外,我有大量的票据、文件等证据做支撑,何惧之有?我已为应诉做好了准备,甚至请好了律师。
我要特别说明的是,由于读者可以理解的原因,我掌握的材料,有的暂时不便在书中公开,如果有人想打官司,我可以在法庭上作为证据出示。也许将来有一天,某些材料会解密,待此书再版时再补充进去。希望读者保持耐心。
这些年来,我与很多国家部委打过交道,司法部、建设部、国家安全部等部委都请我写过书,我对国家机关的一些情况略知一二,我大约可以算是一个见过一点世面的人吧,我觉得我能够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,客观地表述这段刚刚过去不久的往事,我为我能给大家厘清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而感到骄傲。
有人说,历史是一个小姑娘,可以任人打扮。我要说,我写的这段历史,是个“纯爷们儿”,胡子拉碴,不修边幅,有棱有角,充满血性,不容任何别有用心的人欺辱。在写作此书的过程中,我常常觉得自己也挺“爷们儿”。
因为此书涉及一些可能引起“官司”的内容,我在写作的过程中还是比较谨慎的,比如,为了了解每件事之间的逻辑关系,我特地整理了一个《“瓦良格”项目大事记》,把与“瓦良格”项目有关的人和事都罗列出来了,这对我的写作很有帮助,也使这部“历史”更具有权威性。
我想尽可能完整地把这段曲折的历史记录下来,但后来发现那是不现实的,因为有的当事人已经去世,有的联系不上,有的不接受采访,这就难免会有遗漏。
另外,因为时过近20年,很多“瓦良格”项目的参与者年事已高,记忆模糊,再加上每个当事人所站的角度不同,或者涉及的利益不同,同一件事,讲述出来的情形差异很大,甚至大相径庭,就像是日本电影《罗生门》,让我很难做出准确判断,还原真相。我只能把不同的观点都列出来让读者自己判断,或者“虚晃一枪”跳越过去,这种情况,乞求读者谅解。
写作此书,得到很多人给予的支持和帮助,书中已经写到的人就不说了,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老朋友、海军大校夏廷献先生,他为我的采访提供了重要线索,也是完成上部书稿的关键;还要感谢我的恩师、《十月》杂志原副主编田珍颖女士,她认真审阅了我的书稿,写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,对提高本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,并以80岁高龄认真研究书稿,为本书作序,令我十分感动。另外还要感谢福州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康延平女士,我的军艺文学系同学、原沈阳军区专业作家庞天舒女士,她们为帮助我厘清中国航母历史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。
就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,传来一个好消息:邵淳购买航母案终于划上了句号。有关部门决定,恢复邵淳原职务并按原职务办理退休,补发18年原职务工资。
尽管这个决定来得迟了一些,但毕竟还是来了。这个消息最早是在他中央财经大学的同学中传开的。同学们为他高兴,为他喝彩,为有他这样的同学感到自豪。
我们何尝不是这样的心情?
我认为,这本书还会再版,如果有人愿意为我提供更多的线索或者素材,可以按照下面的信箱地址与我联系,我会在此书再版时将遗漏的内容补充进去。
我的信箱:lizhongxiao555@163.com
谢谢您看了我的这本书。
作 者
2018年3月30日于北京丰台“听雪斋”
作者声明
本人特聘请20年前曾参与“瓦良格”项目的律师之一、国浩律师(北京)事务所主任、国浩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刘继大律师为本书法律顾问。一切涉及侵犯本书知识产权的行为,都将被追究其法律责任。
特此声明。
李忠效 2019年1月12日